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

人力資本、社會資本、策略提案?

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complements the unit of strategic initiative (Lovas and Ghoshal 2000).

我相當敬重寫這句話的兩位作者,尤其是他們倆在千禧年一起著作的文章,可惜Ghoshal在那五年之後過逝,不然應該會留下更多學術足跡。

從字面上,人力與社會資本 (human and social capital) 似乎與策略提案 (strategic initiative) 沒多大相關,至少就我先前的文章也極少談述到這兩概念。不過,對於人資專業來說,這兩者則是領域重點中的重點,那又怎跟策略領域扯上關係呢?我就稍微簡述之:

  • 人力資本:人力經由後天學習與訓練後,會產生學識與經驗,並對公司有所幫助時,此刻人力資源即成為公司的資本之一,也就是人力資本。因此可被定義為個體所展現的知識、技能、身體健康與價值觀 (Becker 1993)。
  • 社會資本:人與人之間原本就會存在著某種社會關係 (social relationship),例如:友情、同事關係等。若此種關係能夠促進公司生產活動的話,即可稱之為社會資本 (Coleman 1990),或者更貼近生活一點的詞彙,就叫做「人脈」。

人力資本倒是輕易理解,四海之內也都是差不多的定義,所以我也不多談了。但社會資本就多了些模糊地帶,尤其是在華人社會脈絡中 (china/taiwan context)。華人所謂的人與人間的關係還包含了謀求利益上的好處,以至在講求情面的華人社會裡,社會資本的重要性遠大於西方社會所定義的,因此西方社會還特別為華人這種特殊的關係創造出Guanxi一詞,用以代表華人社會的「關係」,跟西方社會的「關係 (relationship)」是不同的兩個概念。

以下我截取一小段故事,讓我們瞭解社會資本的重要性:

為了某個專案,Jes Olsen 想找尋一個小到能夠裝在助聽器但又夠力的微處理器 (microprocessor),一晚,他與在另一家公司工作的工程師朋友們在酒館聊天並提及該項困難,沒想到剛好有位朋友知道有這麼一項產品,並把詳細資料提供給他,於是新的助聽器就裝有該項微處理器了。

從這故事來看,人力與社會資本的確能夠幫助新產品的發展。若說策略提案是企業想要做的事情的話,那麼人力與社會資本則是組織內的可用資源,並影響著企業如何達成這些事情 (Lovas and Ghoshal 2000)。因此,人力與社會資本補齊了策略提案的發展與可看性。

不過,值得注意的是,人力與社會資本會隨著時間逐漸「演化」。這裡所採用的「演化」一詞與達爾文的物競天擇理論相同,表示會經歷過「變異 (variance)」、「選擇 (selection)」、「保留 (retention)」的過程。拿此理論來探討員工對於提案的態度的話,那麼可以看到員工希望得到專案負責人的注意(變異)、爭取加入(選擇)、不被炒魷魚(保留)。而另一方面,專案負責人也希望吸引有才能的人的注意(變異)、僱之(選擇)、留之(保留)。

可以看出這樣的演化(改變)過程是存在的,然而,這樣的改變都會引起技能、知識、人脈的增減 (Coleman 1990)。舉例來說,執行一項新提案時,人們會學到新技能並產生新的商場人脈,也就是獲得新的人力與社會資本。但是,某些原本的技能、知識和人脈可能不適用於此一提案,也就代表原先的人力與社會資本變得較不重要 (Levitt and March 1988)。

因此,當我們辨析到人力與社會資本會左右組織發展提案的方式時,也要注意其變動性,會因為時光的流逝,導致該資本的增減,理所當然也會影響提案成功與否了。

沒有留言: